商业价值
上个星期我去南洋理工大学,见了一个在读博士的朋友。这位朋友知道我在做社交媒体数据分析、虚假信息追踪方面的创业,初次见面,没有寒暄,第一个问我的问题就是:“你们怎么检测假新闻?”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我告诉他虚假信息难以根除,从定义层面就存在分歧。比如社交媒体上许多内容是在表达观点(不是陈述事实)。观点一般不在事实核查的范畴内。
我补充道,我们的技术会分析用户的行为。比如很多账号一直在发某种有导向的观点,就是疑似可疑的行为。我也承认随着AI生成技术的发展,仅通过内容来检测信息真假,会越来越难。
过了一会,我问我的朋友:你在做什么呢?他深思了一下说:“寒哥,我和你做的是相反的。你是检测内容,我是用AI生成内容。。。”
这位朋友讲,他的研究方向是AI生成有口型的视频(类似“数字人”)。用户只需上传一张照片,加上任何一段文字,他的算法就可以逼真地生成这个人讲话的视频。他的算法不仅有趣,还已经成功部署到其它公司的产品中,创造商业价值。
对话之余,我不禁思考起一个围绕我创业项目的核心话题:做信息追踪/事实核查,商业价值有多少?
用户和风险
我们的创业产品Information Tracer,最早是我在博士期间,为了自己收集、分析数据开发的。由于产品的强研究属性,我们的大部分用户来自大学、新闻媒体公司、智库和其它研究机构。
这些机构有一个特点,就是“非盈利性”。比如大学的首要目的不是谋求利润,而是传播知识、产生学术成果。
这些机构会从政府和私人企业获得拨款和捐款,构成他们的研究经费。研究经费可以用来订阅我们的系统,或者支付我们开发定制化产品。
2024一整年,我们都在和上述机构合作。我认为如果产品足够好,用户稳定,通过这类经费也能可持续发展。
我的这个想法,在2025年初,会经受考验。
春节期间我回了趟老家。大年初一的早上,我还沉浸在春晚“机器人扭秧歌”和“deepseek全民狂欢”的思绪里,突然手机里弹出一封国外合作者的邮件。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Dear Zhouhan,
I hope this email finds you well.
As you know, on January 24, 2025, pursuant to the Executive Order to reevaluate US foreign aid, the US Secretary of State has directed USDOS and USAID to suspend all awards and subawards.
Therefore, we have cancelled our subscription....
看到邮件,我的第一反应是“扫兴” — 新年第一天,突然有个用户告诉你:“嘿我不订阅你的系统了。”
我当时来不及仔细看 “Executive Order”,“US Secretary of State”, “USAID”,就出门拜年了。
推特裁员 “情景再现”
从某种意义上,我是受到马斯克领导的“政府效率部”波及的最早的一批人。
在我收到“停止合作”邮件后不久,关于政府效率部(DOGE)的新闻逐渐浮出水面:这个“神秘部门”凭借一己之力,关闭了USAID(美国国际开发署);“一刀切”的裁员方式伤及无辜,美国能源部不得不“暂停解雇数百名在美国核武器储备关键机构工作的员工”。
这和2022年马斯克在推特的裁员颇为相似。当时马斯克对包括推特安全团队在内的大量人员“一刀切”;部分掌握核心代码的程序员,后来又被重新聘请维护系统。
我在之前的blog里面讲过,在2022年我的创业产品曾经被推特选中、许诺推广,我也被邀请11月去旧金山参加推特开发者大会。马斯克10月完成收购之后,许诺没能被兑换,开发者大会也被取消。
裁员后的推特虽然依旧运行,但平台上的内容安全(不实信息、机器人、AI图片等),缺乏足够的管理。裁员后的一个国家,又会怎么样呢?
机遇
面对多方面的冲击 —- AI生成的内容愈发逼真,流量至上的商业逻辑,政策上(例如美国)对科学界的经费削减,我的创业方向是否要调整,又如何调整呢?
我有几个想法。
第一,“招募”被迫丢掉工作,但对我们做的事情又感兴趣的人。我在推特大裁员期间曾经在领英上寻找推特前员工,得到了很多人积极得回复。有几个人提出了非常专业的建议,让我受用至今。现在很多优秀的研究员被迫丢掉工作,如果他们认同我们在做的事情,why not do something together?
第二,开拓更多的用户群。我们的系统具备分析任何平台、任何话题的能力。比如现在中国的品牌出海,想了解海外用户对它们产品的评价,我们可以提供一整套话题的追踪和分析能力。(朋友圈做电商的,欢迎联系我们!)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群体,我们也在初步形成合作。
第三,深化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我们的产品有强研究属性。它诞生于研究,又服务于研究。这个是我们和其它“舆情分析”工具不同的地方,也是我们独特的价值。
结语
前两天我看王毅外长在两会上的新闻发布会。当时CNN记者提问: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奉行“美国优先”政策,各种“退群”,是否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重塑全球格局提供战略机会?
王毅是这么回答的:“一百多年前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人就发出历史之问,究竟是“公理胜强权”,还是“强权即公理”?新中国外交坚定站在国际公理一边,坚决反对强权、霸权。历史应当向前,而不能倒退。。。。”
我有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如果把“公理”换成“真理”,把“强权”换成“流量”,可以描述目前创业所面临的选择。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就是:究竟是“流量即真理”,还是“真理胜流量”?